|
創邦關注:長江中下游飲水安全隱患飲用水紫外線消毒器廠家關注: 長江流域由于歷史原因和城市建設的逐步推進,水源地與碼頭、化工園區、排污口等交錯分布,在國家產業政策調整以及西部大開發的背景下,沿江工業園區布局密集,以重化工為主的產業同構化有加重趨勢且正向長江上游轉移。 追溯到“十二五”期間,環境保護部調度處理的突發環境事件中,涉及長江經濟帶11省市的共有316起,占全國總數的42%。12起重大突發環境事件中,10起涉及飲用水污染,造成嚴重的環境影響和社會影響,其中3起事件還造成了跨省界污染。 強化環境應急管理的背后還有一個重要因素,長江經濟帶上環境風險企業數量眾多。據2010年統計,全國石油加工、化學制品制造、醫藥制造等三大類企業共計4萬余家,處于長江流域11省市的企業共有兩萬余家,占比超過一半,較大、重大風險源企業達8000余家。 “上游化工企業、危化品運輸和碼頭及輸油管線等潛在風險源數量眾多,是威脅長江干流,尤其是中下游飲用水水源環境安全的巨大隱患。”環境保護部應急中心相關負責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。 長江岸線資源豐沛,自古是碼頭首選地。記者日前在長江武昌段岸線采訪時,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副區長陳鵬向記者介紹說,在余家頭飲用水源一級保護區環境綜合整治工作開展之前,岸邊上幾十萬噸砂石堆積如山,起砂,篩砂,制磚,運進運出,簡單的工棚工具,粗放的作業方式,簡陋的辦公條件,都使得生產性污染負荷積重難返。同時,長江堤外江灘的“灘民”和周邊部分市民在水源區搭建非法建筑物,圈地種菜、養雞養鴨,喂豬放養,種種生活源排放的污染物同樣構成飲用水水源地環境安全隱患。 環境保護部應急中心相關負責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介紹說,長江經濟帶飲用水源地環境風險源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,歷史遺留問題短時間內難以解決。 部分水源保護區內的違規建筑或者居民區在保護區劃定前已經建好,搬遷資金缺口過大,政府財政難以負擔,搬遷和拆除存在困難;且個別地方政府對水源地保護工作還不夠重視,環保部門已按照《水污染防治法》等規定,及時將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內存在的問題報告同級政府,建議對保護區內違規建筑、企業責令拆除或者關閉,但政府一直未采取有效措施。 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內的環境問題由于歷史成因復雜、解決難度大,單靠環保部門無法有效解決。部分隱患涉及水利、農業、旅游、交通和環保等多個部門,一些地方還未建立起有效的聯動機制,各部門之間無法形成監管合力,保障飲用水水源安全。
|